冬至节气介绍

时间:2023-10-16 05:32:03编辑:品牌君

冬至是第几个节气 冬至过后是什么节气

冬至节气

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二个节气,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,在冬至节气之后就是小寒节气了。

冬至节气介绍

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~23日。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冬至前后,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,运行的速度稍快,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间比直射北半球的时间约短8天,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。古人讲:阴极之至,阳气始生,日南至,日短之至,日影长之至,故曰“冬至”。

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,既是自然节气点,也是一个传统的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。

冬至节,来由于节气特点“冬至一阳生、天地阳气回升”,古人认为自冬至起,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,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,是大吉之日。因此在冬至祭祀神灵和祖先,此后形成节日习俗。

相传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,为二十四节气之首。冬至是上古时期根据天象物候确定阳气渐渐开始回升而定出的节气。冬至这天,太阳运行至黄经270°(冬至点),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,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(又称为冬至线),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。

因此,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,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。在北极圈以北,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之下,成为北半球一年中极夜范围最广的一天。对北半球各地而言,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。

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:“一候蚯蚓结,二候麋角解,三候水泉动。”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,此时阳气虽己生长,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,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,麋与鹿同科,却阴阳不同,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,所以为阴,而冬至一阳生,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;由于阳气初生,所以此时山中的冰冻泉水将开始融化,温度也开始上升。

冬至

冬至气候特征

冬至过后,人们开始数着九九过寒冬了。我国幅员辽阔,南北所跨纬度范围大,致使最南端与最北端的气候景象仍有较大的差异:东北北部冰冻三尺,银装素裹;华南南部则是云淡风轻,绚丽多彩。总体而言,此时的天气相对简单,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:

气温继续走低,南北差异明显

冬至时节,白昼达到最短,太阳光线与地面夹角最小,地面从太阳辐射中获得的热量最少,按说应该是冬季最冷的时候了,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,最冷之时是冬至之后的“三九”。

古时候,人们对寒冬的记时方法是将冬至后的81天分为9个阶段,每个阶段为9天,这就是民间说的“冬九九”。其中,冬九九里的第19^-27天就被称为“三九”。至于为什么“三九”是最冷的时候,气象专家给出这样的解释:地面温度的高低,不仅受太阳光线照射强弱的影响,而且与地面散热有关。夏至以后,昼长夜短,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较大,地面获得的热量最多,而且夜间散热较少,使地面的热量储存逐渐增多,到了冬至,虽然太阳照射时间较短,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最小,但是地面在夏秋储存的热量还可以出来补充,所以天气不会很冷。

到了“三九”,地面接收太阳热量较少,地面储存的热量已消耗得差不多了,而夜间散热却超过了白天所吸收的热量,热量入不敷出的状况,导致地面温度逐渐下降,天气越来越冷。如果有冷空气的影响,天气就变得更加寒冷了。从而,“三九”天气最寒冷。所以,冬至过后,气温继续走低,直到“三九”之时。我国除少数海岛和海滨局部地区外,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,故民间有“冬至不过不冷”之说,天文学上也把“冬至”作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。

冬至后,我国各地气候景观差异较大。东北大地千里冰封,琼装玉琢;黄淮地区也常常是银装素裹;大江南北这时平均气温一般在5℃以上,冬作物仍继续生长,菜麦青青,一派生机,正是“水国过冬至,风光春已生”;而华南沿海的平均气温则在10℃以上,更是花香鸟语,满目春光。

冬至节气特点

各地进入降水最少的时期

有资料显示,一年之中12月份是全国各地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最少的月份,1月份次之。在此期间,长江中下游地区的12月和1月,平均)10毫米的降雨日数在5-15天,长江北部的地区偏少,江南和沿海省份偏多。

步入寒冬,重点关注大雪与冻雨

冬至时节,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开始“数九”了,意味着冬至以后的天气将非常寒冷。此时,北方地区的气温都已降到0℃以下,常常出现风雪天气。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江南大部分地区开始出现降雪。由北南下的冷空气,往往带来大风降温的天气。如果冷气团,也就是冷高压移到了海岸附近时,在它南部和后部出现的偏东气流,携带着海面上的潮湿空气返回陆地,为形成较大范围的降雨或降雪创造了条件,这就是人们常说的“冬阴东风起,雪花满天飞”。出现降雪,不仅影响正常的交通运行,雪后降温带来的湿冷天气以及可能出现的大雾,对人们的健康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。此外,新疆、西藏、青海、内蒙古高原牧区的雪灾和贵州局部地区的冻雨天气也是值得关注的。

上一篇:泰国多大

下一篇:只羡鸳鸯不羡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