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 | 张雅坤
近两年,护肤品赛道越来越内卷了。
作为美妆消费新趋势,功效护肤正在以惊人的发展增速迅速成长中,已然成为中国化妆品行业中增速最快的细分品类。2020年中国功能性护肤市场规模为超360亿元,据Euromonitor发布的报告显示,预计到2024年,中国功效性护肤品市场规模将超过千亿,占护肤品市场的22.9%。
不少国货品牌嗅到这股强烈的市场风向的转变,纷纷在功效护肤产品上寻找品牌突破口。最近几年,新锐功效护肤品牌犹如雨后春笋般争先面世,在品牌研发、成分研究、原料配比、技术人才等不同纬度搭建起专属自身品牌的”闪光点“,其中有不少品牌已经“混了脸熟”但还有不少品牌缺乏一个让大众认知的契机。
比如至本。官方网站上显示,至本的品牌理念是“以皮肤科学理论为基础,为敏弱和健康肌肤提供功效护理解决方案”。本质上,这也是一个功效护肤品牌。从旗舰店的销量来看,可以称得上“闷声发大财”。
据海豚社会员透露,这是一个在营销上几乎零投放,却能在天猫月销千万的品牌。成立五六年,在不投广告的情况下,产品能做到月销量20万+,且口碑上乘,势必有一些过人之处。近日,新品牌研究所的编辑们入手了自己需要的产品,分享了各自的感受。
编辑kk
入手产品:洁面乳
产品打分:四星半
以前听海豚社会员提到过至本这个品牌,据说研发很牛。双十二我入手了一个洁面乳。产品体验很棒。
首先,开箱过程就是俩字:舒坦。快递盒有个易拉条,不需要剪刀等工具辅助开箱,网购这么多年很少见到这种快递盒子;
里面附赠了不同颜色的标签贴纸,可以区分瓶身近似的产品(有点iOS系统那味儿),且附赠了保护隐私贴纸,直接覆盖在电子面单的个人信息处即可,不用再费劲去撕面单了(试了一下,贴得很结实);
产品包装极简风,小册子一开始以为是产品手册,但翻开发现其实是护肤科普手册,最后还有预防皮肤发炎的饮食建议,非常实用,并不会令人感到“过度包装、P用没有”;
产品价格是55元/150ml,单价在类目里比较便宜,但只能用50天左右,算下来1.1元/天,按这个指标来看在国货里算是中等价位。产品本身使用感中规中矩,用完不假滑不拔干,对得起价格。泵头可以重复使用,后续购买补充装即可。
从开箱体验来讲,这是我买过细节做得比较好的品牌。不出意外后续还会回购,且大概率会尝试别的产品。
编辑小易
入手产品:唇膏
产品打分:三星半
唇膏是秋冬必不可少的单品,我每年冬天都要入手,以前更经常用的是日本品牌DHC,近两年国货崛起以后,我也开始尝试一些国货品牌的唇膏。
这款至本的唇膏,外观比较圆胖,磨砂质感的壳子很高级,盖子是磁吸的,很方便,颜值方面非常nice。用起来比较润,没有清凉感,没有气味。睡前厚涂能有紧急修复的作用,日常薄涂效果不太显著。
对比DHC来看,首先DHC外观比较小巧便携,不过是壳子塑料感比较明显;价格方面,至本是4.5g/35元,我买到的DHC是1.5g/47元,至本确实更便宜,但是我觉得DHC的更润,至本需要涂上厚厚一层才有感觉;至本唇膏吸收比较慢,厚涂的话,嘴上总感觉糊一层东西;二者涂起来都没有阻滞感,比较丝滑。
另外,DHC去死皮的效果很明显,尤其是在北方。整体来说,至本这款唇膏给我的感受中规中矩,效果略逊一筹,价格也不是最便宜的,如果说想要厚涂起来不心疼,便宜大碗的凡士林润唇膏完全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。
其实一支唇膏的寿命最多就是一年,即便我今年没用完,明年也不会翻出来继续用它,所以我觉得性价比这个东西,跟产品的重量关系不大,是否会回购,主要还是看产品的使用感够不够好。
总之,对去死皮要求比较高的我,是不会再回购了。
编辑小金
入手产品:两款水乳
产品打分:四星
这款特安修复乳液的外观,延续了至本一贯的极简高级风。产品的味道很淡,比较清新,没有香精的味道。质地较清透,上脸以后吸收迅速,没有什么特定的功能,只有基础保湿的作用,我皮肤比较干,头天晚上用完,第二天早晨起来还是感觉稍微有点干。
价格方面是88元/50ml,比薇诺娜便宜很多,在这个价格段里,至本算是产品使用感很不错的国货了。适合年轻的女孩子,学生党也能买得起,性价比很高。
朋友是油痘肌,入手了净肌平衡系列的水乳。据她称,产品比较温和,没有任何功能性,用了之后第二天没那么容易出油。清透水价格138元/140ml,清透乳价格148元/110ml,只追求基础性护肤和性价比的话,至本是不错的选择。
另外我想着重表扬一下至本的快递盒子,不仅拆箱过程比较丝滑,盒子还能改装成“收纳盒”。其实现在很多品牌的快递盒都附带了易拉条,但是至本又往前走了一步,在提倡绿色环保的当下,提供给了用户更多的情绪价值。
另外,据说至本的客服权利比一般品牌要大,东西有破损直接补发,咨询产品也不会为了追求kpi盲目推荐,产品不适合用户的肤质会直接说出来,有皮肤问题也可以咨询客服。这方面我没有经验,指路知乎这个提问下的回答: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38825475?s_r=0&utm_medium=social&utm_source=wechat_session(复制到浏览器即可查看)
写在结尾
近几年,业内一直有个说法:做品牌要提升产品力。所谓“产品力”,大部分人会理解为供应链能力,但产品实际上是个大概念,它背后包含原材料的选取、配方的研发、专利的数量,同时也包括包装设计的风格、制作工艺的创新、使用上的交互体验创新等等。
前面那些的确需要资本和时间的投入,后面这些细节的优化则容易得多。在产品功能性并不突出或者同质化比较严重时,细节做得好往往能让产品力在短期内得到迅速提升,更容易脱颖而出。
这些细枝末节的调整,一般不会多花太多成本,也没什么难度,但很多国货品牌都没做,反而是过分重视营销,最后钱没少花,复购率还没得到显著提升。
至本火起来,或许只是时间问题。